首页
>开云(中国)>专题专栏>决战决胜改革三年行动专题>典型案例
国际集团:共建共享价值创造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绿色能源 标志性项目

中能建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集团)矢志践行绿色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以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项目——沙特阿尔舒巴赫2.6GW光伏电站项目(以下简称沙特光伏项目)。该电站年均发电量达78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5亿吨,满足400万家庭用电需求,有力推动沙特“20·30愿景”实现进程。该项目履约实践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和外交部国际经济司的大力推介,有效提升了中国能建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出海提供了“能建方案”。

坚持合作共赢,走好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之路

一是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内外协同。按照“一院一局一平台”的模式构建紧密型联营体,将集团内部设计企业的技术优势、电建企业的施工优势和平台公司的商务优势进行紧密融合;依托产业联盟等平台,在项目开发期间,主动链接晶科能源、华为、阳光电源等外部企业,共同策划项目供应链产品配置方案,大力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联动,形成了资源互补、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增强互利互信,搭建共商平台。秉持制度、理念、管理、文化“四大融合”的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了解沙特能源主管部门与业主方要求,构建互相尊重、互利互信的沟通交流机制,确保项目满足当地能源发展需求和政策环保要求。积极拓宽属地合作,与沙特能源水利学院开展项目管理、安全质量、新能源技术合作,定向培养专业工程师、技术人才,依托项目建设为当地建筑、能源电力行业储备人才,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

三是强化资源整合,发挥共建合力。坚持管理国际化、劳务属地化、资源配置全球化的“三化”理念,面对属地国施工资源紧缺的有限条件,全力寻求国内外设备、材料和施工分包采购成本控制的平衡点、最优解。大量使用第三国劳务与管理人员,高峰期劳务达7000余人;N型双面光伏组件、主变器、清洗机器人等关键设备和材料采取国际招标,采购货值超90亿元,有效提升中国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和中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融合融入,走好国际化属地化发展之路

一是打造员工“国际”范。秉承“能力不分内外、人才不分国界”的思路,面试程序一视同仁,大胆选用外籍人员进行属地化管理,确保项目管理的顺畅和高效。其中沙特光伏项目外籍员工在项目管理岗位占比超过50%,安全部外籍人员占比高达94.4%,较好的满足了中东私人业主在QHSE /ESG管理方面的高标准要求。

二是寻求文化“共鸣”感。注重跨国文化融合,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文体联谊、节日慰问等活动,建立月度明星员工、年度最佳明星员工评选机制,安排年度最佳外籍员工赴北京参观学习,对中外籍困难员工提供绿色救助通道,以中国优秀的文化基因及先进的项目文化理念感染、凝聚外籍员工,极大激发了外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中国能建的企业认同、文化认同。

三是推进人才“属地”化。积极引进当地人才,建立属地人力资源库,通过海外项目挖掘引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海外高管和技术专家,加速企业海外业务管理资源的国际化和属地化进程。逐步探索形成项目群之间的属地人才共享机制,共同储备优秀的国际人才库,为后续新项目实施“带土移植”、实现属地化国别深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规范管控,走好治理高效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规范项目治理体系。参照股份制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紧密型联营体项目联营体议事规则,与项目管理层签订目标责任制,明确项目各方治理共建机制,形成了联营体各方共同治理、责任层层压实,决策机制透明清晰的规范治理模式。强化项目合规管理,聘请属地法律机构对项目所在国、工程建设监管、保函管理、海外合规等事项进行全面摸排防范,为项目高质量履约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遴选高效协作团队。结合中东地区的个性化设计特征,选用有经验的西班牙EA和沙特当地公司进行专业设计,并指派中方设计专家驻点协调,用好业主高层力量协调设计进度、优化设计方案,以“过程算精”确保项目投入产出比最合理。科学策划施工标段分包方案,选择有中东经验的优秀国际分包商,配置高标准的国际化管理人员,全力保障项目履约关键环节受控。

  三是强化HSSE体系管控。对标一流国际工程企业的标准,构建政府环保审计、业主第三方审计、承包商聘用第三方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多层级HSSE审计体系,定期开展HSSE达标检查,将所有分包商纳入统筹管理,聘用专业公司处置生产生活垃圾和废旧物料,完善员工福利设施和丰富业余生活,全区域推行可视化管理,专设安全警示教育长廊和实景体验区,有力保障了项目的安全与环保管理,全力打造中国能建国际项目高质量履约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