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广袤大地上,连绵起伏的山脉勾勒出壮丽的自然画卷。而如今,一片片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光伏板正悄然在山间铺展,宛如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科技感十足的银装。这便是中国能建西北电建一公司承建的云南保山浪戛光伏项目所在地,在这里,西北铁军上演了一场人与自然、传统与创新、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精彩交融。
2024年3月,西北电建一公司成功中标中国能建投资公司西南公司保山市浪戛6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002标段项目,项目光伏方阵区位于保山市西侧隆阳区蒲缥镇和杨柳乡一带。
破局篇:在褶皱山地中寻找光的落点
在群山叠嶂的滇西高原,浪戛光伏项目犹如镶嵌在绿色峰峦间的蓝色铠甲,西北铁军用创新的智慧突破地形桎梏。这个总装机量达600兆瓦的光伏工程具有独特的建设特点,建设团队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个性化设计,确保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和稳定性。
支架定制哲学:让光伏阵列与山体共舞。当传统施工方案遭遇接近80°陡坡的极限挑战,项目团队以"数字测绘+定制支架"的破局之策,将不可能变为现实,努力改写山地光伏建设的历史,更用科技之光照亮“双碳”目标的新征程。
项目团队采用了新型的山地光伏支架,确保光伏组件始终处于最佳的采光角度。它不仅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还增强了整个电站在复杂山地环境中的稳定性。通过精准的力学计算和结构设计,支架能够承受强风、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为电站的长期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创新支架安装:让光伏板在山风中站稳脚跟。为提高安装合格率,项目团队研发新型安装辅助工具,如大跨度光伏支架组件螺母紧固辅助装置,无需脚手架或举升车,站在地上即可进行螺母紧固,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使组件精准定位,提高安装效率。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组件验收流程,重视过程影像资料留存,做到“一车一卸一记录”,规避组件破损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安装技能和质量意识,确保安装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创新篇:用科技重绘光伏天际线
从无人机三维建模到智能运维系统全覆盖,浪戛光伏项目用技术创新成果证明: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山脊上,西北铁军光伏人正在书写新的"追光传奇"。
地形测绘革命:无人机矩阵破解“地质迷宫”。在施工过程中,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团队利用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快速获取高精度的山地地形数据气象信息和地质资料,为电站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BIM+GIS双擎驱动:数字孪生构建智慧工地。同时,项目团队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整个项目进行三维建模和虚拟施工,提前模拟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中的错误和返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当绿色电能沿着银线穿越崇山峻岭,西北铁军的探索已超越单纯的项目建设。它标志着我们在复杂地形新能源开发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为山地光伏发展提供了“西北电建一公司方案”。
超越篇:绿色履约的进阶之道
短短8个月,完成近四十万块光伏板安装,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项目团队将“不可能工期”变为“标杆速度”的奋斗征程,也是我们作为能源企业对生态发展的郑重承诺。
生态工法:在建设中修复,在发电时保育。为了解决山地水土流失问题,项目团队与当地林草局合作,研发了一套生态友好型的施工方案。在施工前,对项目区域的植被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对于无法避免的植被破坏,采取边施工边恢复的措施,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构建生态防护带。同时,在山坡上设置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挡土墙、排水沟和护坡等,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能源伙伴合力:共同守护每一度清洁电能。进度履约离不开项目团队各成员之间的高效协作,也离不开在浪戛山地光伏项目建设中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多方协同合作。
设计单位根据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施工性。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严格按照施工计划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理单位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和进度监督。当地政府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积极协调项目用地、施工手续办理等相关事宜,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云南浪戛光伏项目建设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合理利用,是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的一份坚实力量。在这些闪耀在山间的光伏板之间,我们如同播种希望的火种,点燃绿色未来的璀璨星辰,照亮了西北铁军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